images  

我很喜歡李安,也很喜歡李安的電影。他的電影是少數我一定到電影院看的,但除了幾部比較愉快的如喜宴、理性與感性之外,很少會再看一次,因為看他的電影太痛苦了。可很奇怪的,它的某些東西一直會在妳心裡低迴,久久不散。

在PI之前,我最受感動的,是斷背山。其實我很少看所謂的同性戀電影,我親近的人也沒有這樣傾向的朋友,必須承認在看之前我是有點忐忑的。記得電影散場後,我在電影院外痛哭了將近三十分鐘,害得身邊的朋友很緊張,以為我要表白什麼了。這就是李安電影的魅力,我想。他總是可以將電影的主題昇華到逼近人性的痛點。我哭,其實不是為這對戀人,這世上畢竟有很多未完成的愛情,他們不是唯一的,也不會是最偉大的。我哭在那一片淨土的喪失。他們在山上的日子是那麼自由,那麼純真,那麼自我,但這單純的樂園卻永不能再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當你小時擁有的關於純真的信仰,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漸漸的喪失,你必須接受現有世界的價值觀及限制,甚至到最後你可能都忘了那一部份,只有在心裡一塊小小角落保留著,那所謂的夢想跟最自我的慾望。我哭在李安把山上的日子拍得那麼美那麼純,因此那份喪失也就特別讓人心痛。

陳文茜曾經說李安是個很純真的人。我卻覺得他是很痛苦又很勇敢的人。正因為相信真實,所以不接受掩飾。因為勇敢,所以能直視生命的痛點,並想辦法用自己的方式來昇華。現實生活他用的是電影、是藝術,因此雖然他所拍的電影部部類型不同,但講的都是對生命桎梏,對現有價值觀的挑戰。因此他的電影從沒有電影中典型的英雄,連綠巨人都可以那麼無奈。當現有的價值體系如父權(父親三部曲)道德(臥虎藏龍)慾望(色戒)都挑戰了,接下來要思索的是甚麼?這次的主題更大,直指生命的價值,附帶的是對宗教的挑戰。理解生命的無奈並不表示對生命沒有熱情,我覺得這是他在Life of PI中想表達的。

看PI是一個很特別的觀賞經驗,因為它是一部後勁很強的電影。這部片我在荷蘭看的,當然3D特效很好,畫面美輪美奐,前面的第一個故事很讓人著迷。接下來是很短的第二個故事,不好懂的印度英文加上本能上的抗拒,當下只覺得結束的有點倉促。看完後從電影院散步回去,那天天氣很好,路旁水面掩映著月色,很美,讓我想起電影中一些畫面。同伴問我覺得電影好不好,我回答,我不知道,但是很好看,很美。這是我當下最誠實的心得。坦白說,當下我覺得這部電影不合邏輯,很怪,但因為我相信李安,所以我有些保留。

回家後,因為想要釋疑,所以一連查閱了一些影評,這時電影的後座力才出現,坦白說,我幾乎一夜不能成眠。因為我採信的是第三個結局--食母。這部分網路上有很多討論,在此不想重複,只簡單的講說服我的幾個理由。第一是第二個結局的不合理,它完全沒有解釋為何已食人的船員會放過PI的母親的屍體將之丟入海中。第二是阿南帝的出現。阿南帝是李安塑造的人物(原著中並沒有)。李安為什麼要特別塑造這一個形象?我覺得就是在為食母情節做鋪陳。阿南帝在影片中以蓮花來做隱喻,很巧合的是PI的母親也是(PI母親第一次出現是坐在蓮花圖像上),而他們都象徵PI心中最美最善的那部分。因為離去的倉促,PI沒有好好的跟阿南帝告別,這是他很深的遺憾。因此當他下定決心脫離恐怖的食人島時,他將阿南帝的手環繫在樹上,好好的告別了。試問,如果不是為了跟母親告別,他怎可能將那麼珍貴的手環留下?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印度教中關於毘濕奴的隱喻支持這論點,在此就不贅述了。

一個虔誠茹素的少年如果遇到不得不食母的情況才有辦法活下去時怎麼辦?這殘酷的課題是李安想討論的。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宗教電影,我並不認同,反而我認為這是一部反宗教的電影。當然片中有許多對宗教的討論,不過片中藉爸爸的口中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如果你都相信就是都不信。事實上在PI遭遇暴風雨後對天的狂喊也代表了他對宗教的質疑與動搖。他隱藏在心中的台詞是:我是好人,我努力做好人,祢為什麼要這麼對我?

事實上所謂的宗教在PI遭逢的絕境上根本派不上用場。這裡所指對宗教的質疑並不是否定世上存在著一股超自然力量(很多宗教稱之為神),而是對現行所存在的教派質疑。現代宗教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另一種隱形的統治工具。但PI的絕境必須要拋棄人類文明的意識才有辦法繼續生存,必須回歸到做原始的自然中,他所能憑藉的只能是身體裡自然的獸性,於是老虎出現了,我們得以欣賞到一部老虎與人共同生存的美麗神話。

這股昇華的力量之所以感人在片尾PI與老虎的告別。雖然他因為生存而不得不仰賴心中的獸性,但人性終究無法抹滅。當他決意要回到文明的世界,老虎當然不得不消失。我很喜歡老虎頭也不回的那幕,其時他們並沒有告別,因為老虎就是他,只會隱藏(找不到了),不會消失。

東方哲學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禪宗有物非物的概念,都是很好的解釋。當你真正的透析生命的本質,才有辦法釋然,將一切還諸天地。在PI心中,母親是沉睡了,上船的只是軀體而不是靈魂。所以他能原諒自己,與自己達成和解。

我所在意的是為什麼這麼堅持要活下去?我相信身處在PI的絕境,大部分的人都會放棄,不論是實際環境的艱困或是心理層面的極大痛苦。這是這個故事最動人的底蘊:對生命的讚頌。我還記得在船上一幕幕美景,像是飛魚飛過,其實暗藏了生物鏈的殘酷本質。為什麼我們對大自然的弱肉強食可以處之泰然,因為那是"自然",代表了生物的本質。生命的消長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當然不例外,PI活著也是為了生命的延續。因此最後PI的女兒出現時才會說這是一個HAPPY ENDING。

這個電影的成功李安當然功不可沒。他將一個可能淪為說教或沉悶的電影拍的這麼"好看",這麼有層次。如果你只是想單純的看一場電影,你可以相信第一個故事,故事拍得很美,很動人。如果你不滿足,覺得不對勁,那許多影評、觀後感甚至自己的想像力都可以幫助你,你可以將它無限擴張,並在李安事先安排的蛛絲馬跡中找到印證,感受這部電影龐大的後座力。所以李安從不把話說死,你可以喜歡第一個故事,也可以是第二個甚至是我所相信的第三個,要多殘忍可以有多殘忍,他說。但這特殊的觀影模式,並不是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可以成立。要不是相信李安,很多人只會覺得自己看了一個沒有邏輯的電影如此而已吧。我相信也是這部電影"只能"在奧斯卡拿最佳導演獎而錯失最佳影片的最大原因。

李安說過:電影應該是個Provocation(刺激),不是一個Statement(宣言),真正好的電影,是一個刺激想像跟情感的東西,刺激大家討論。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但畢竟不是美國電影要的,他們要的是正確的Statement,不然不會請柯林頓在金球獎頒獎,也不會請第一夫人頒發這屆的最佳影片。今天報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新聞,這十年美國奧斯卡只有兩屆最佳導演獎得主錯失了最佳影片,一部是斷背山,一部就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如果說斷背山因為主題(同性戀)不正確,那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就是因為敘述不夠明確吧。我相信這也是李安深知他不會得最佳影片又那麼渴望的原因,那是對美國電影存在價值所下的戰帖啊。

但那又有甚麼關係?奧斯卡畢竟是美國的獎項,我相信電影的票房證明了這個理論是可以存在的。它在很多人心中早就是最佳影片了,不是嗎?

這是說服我的影評:

加里波第影評: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http://blog.udn.com/dodobear/7101807

 

 

 

arrow
arrow

    flycat59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